
新车有必要磨合吗 超跑多少钱-新车有必要磨合吗 超跑多少钱一辆

菲亚特汽车怎么样?推荐购买吗?
菲亚特汽车不仅是法拉利、玛莎拉蒂、阿尔法·罗密欧、蓝西亚四个意大利汽车品牌的实际拥有者,也是克莱斯勒、道奇、JEEP等品牌的实际拥有者。至于菲亚特汽车本身怎么样,就要看从哪个方面去看了!
建国后最早的进口车之一
在南京菲亚特国产派力奥、西耶那(三厢)和派力奥周末风(旅行车)之前,菲亚特汽车就以纯进口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多年,如果算上菲亚特授权给波兰生产的125P和126P,菲亚特汽车可以说是建国后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非东欧汽车品牌之一。
126P之后,菲亚特UNO(乌诺)、Croma(克鲁玛)、Panda(熊猫),以及菲亚特独特的横置五缸发动机双门轿跑车Coupe(古贝)等车型,都是相当畅销的进口车。
特别是持续销售到世纪末的菲亚特古贝,在保时捷Boxster和奥迪TT出现之前,绝对是中国市场上性能数一数二的高性能跑车。当时菲亚特汽车的口碑还是不错的,唯一的缺点是配件很贵,特别是电子部件一但损坏无法修复,订货困难售价也极高。
南京菲亚特落幕之后
在南京菲亚特落幕之后,仍然分为进口菲亚特和广汽菲亚特,但是进口的Br***o博悦、朋多和500都没有取得销量佳绩,原因很明显就是定价与市场环境不符,配件依然很贵,保养费用也较高。
而国产化的广菲克菲翔和菲跃(SUV)依然销量惨淡,特别是来自克莱斯勒平台的菲跃,可以说是同级车中销量最差的。为什么从如日中天跌落至如今的退出中国市场,想必菲亚特的管理层心里应该最清楚。相比之下,菲克集团之下也只有法拉利、玛莎拉蒂和JEEP三个品牌在中国市场处于相对健康的发展状态。
克莱斯勒、道奇目前在中国市场基本处于退市的状态,已经不再有新车型上市,只有个别车型以平行进口的方式继续有售,但是已经和官方没有关系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能算相对成功的派力奥、西耶那和周末风,虽然曾经引入了不少当时先进的技术,但是后续的技术和新车型并没有跟上,市场是不等人的。南京菲亚特的消亡和广汽菲亚特的起步失败,直接导致这个老牌进口汽车品牌不得不离开中国市场。
会是下一个西雅特吗?
进口菲亚特更没有优势车型,PUNTO朋多虽然在欧洲很受欢迎,但是在中国市场几乎无人知晓,虽然说朋多就是派力奥那一代的换代产品,但是派力奥的烂尾还是影响了品牌形象。
而500显然无法与MINI或大众甲壳虫抗衡,又没有太多的版本可选,加上售价很不亲民,变成小众之中的小众也就不足为奇了。
眼下菲克集团旗下的阿尔法·罗密欧在重返中国市场后,不但没有取得什么销量佳绩,和十几年前相比完全是严重缩水。在2000年前后,当时的阿尔法·罗密欧156、166和GTV等车型,都有着相当大的保有量,再早期还有少量75、145和155进口到过中国。
现在四叶草版本都已经正式引进中国市场,可现实的销量却是如此惨淡,这不免让人联想起黯然消失的西雅特,还有前景不明的铃木汽车。中国汽车市场确实是块巨大的蛋糕,但是消费者已经比以前成熟得多,不是你给我们什么车,我们就只能买什么车的时代了!自主品牌的飞速发展,只会把一些“吊郎当”的海外品牌一击出局!
菲亚特已经二度推出中国市场了
1.产品少,质量堪忧
3.当年菲亚特还是出过一些不错的产品,比如致悦,但是后来口碑扑街,就没有下文了
4.我们这边的店已经基本都撤退了,只保留维修售后,还是并入其他4s店
总的来说,不推荐购买。
感谢邀请,我有个长春朋友就是买的12款的菲翔,具体配置忘了,1.4T的,开过几次,感觉提速都还可以,车身钣金也不错,其他就不太清楚了。我朋友买的时候发动机和变速箱都是进口的,现在应该国产了,不过内部空间有点局促!就这些希望对你有帮助。
昨天前FCA首席执行官,66岁的马尔乔内因手术后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不幸辞世。 新任FCA CEO由FCA资深主管麦明恺(Mike Manley)担任。
接手菲亚特打造FCA集团
马尔乔内是一个工作狂,他每天24小时不停的工作,他经常睡在办公室,同时用四部手机安排工作,经常突然发一条邮件给员工,如果你5分钟内不回复,那你就失去跟他汇报的机会了,后果当然也会很严重。
老爷子2004年来到菲亚特,当时这家企业平均一天亏损240万美元。空降的高管就这一点好处,做改革不牵扯任何既得利益,改革失败了走人。
改革成功了今后就都是自己的人。大刀阔斧的各种裁员,高调的各种高薪挖人(比如把已经退休的意大利著名设计师事务所Pininfarina的掌门人拉曼乔迪忽悠过来做设计总监,拉曼乔迪就是当年的法拉利主设计师)。
第二年菲亚特就盈利了,当然这一年的盈利,有一部分原因是拿到了通用和菲亚特的分手费,2005年马尔乔内死磕通用CEO瓦格纳,最终要到了19.9亿美金分手费,这是救命的钱。
第三年成立菲亚特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第四年盈利21亿欧元。到了第五年也就是2008年金融风暴,菲亚特还赚了17亿欧元。
到了2014主导与美国汽车制造商克莱斯勒合并。到了2016年,又剥离了豪车品牌法拉利。所以,现在法拉利是独立的品牌,已经不属于FCA集团了。也因此玛莎拉蒂和阿尔法罗密欧在中国对于FCA尤为重要。
马尔乔内老爷子又怎么被阿涅利家族发现继而把FCA交给他的呢?
老爷子前半生也算是***了,于1952年出生于意大利基耶蒂镇,这个小镇在距离罗马以东约120英里的地方。他的父亲曾在意大利宪兵队中服兵役。
在他十几岁的时候,他和家人一起移民到加拿大多伦多,因此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和法语。马尔乔内从小就是学霸,先后拿到了加拿大温莎大学商学学士、商业管理硕士学位、多伦多大学文学学士学位、约克大学法学学士学位。凭借着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这四门学科的名牌大学文凭,你以为就此开始开挂人生吗?
老爷子从31岁开始,才算开挂人生
马尔乔内31岁的时候在世界三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德勤工作,身份是特许会计师,专管税务。也就是说老爷子是财务出身。之后又到了多伦多包装公司,也是做财务,后来升任管理层。后来快40了,才在瑞士铝业公司混到了CEO。混到50岁的时候,他跳槽到瑞士通用公证行当CEO。
中国人都说50知天命,马尔乔内老爷子觉得都这把年纪了,也没有什么好顾虑的了,是时候展现真正的技术了。上来就裁员850位效率不高的员工,以及一半以上的管理层。当时新闻媒体的报道就用了八个字:大刀阔斧,惊心动魄。结果不到一年时间,公司盈利了。就因为这个事情被阿涅利家族看上了,把他当作希望之子,随即就把菲亚特交给他了。
慧眼识英雄的阿涅利家族又是何方神圣呢?
在意大利,阿涅利家族是财富与荣耀的象征,人们习惯地将它称为"王族"。由阿涅利家族创办的菲亚特汽车公司,如今已成为意大利最大的工业集团。100多年来,阿涅利家族中每一位个性鲜明、充满魅力的成员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人物。
王牌家族发展史
1899年,乔瓦尼·阿涅利创办了菲亚特。之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三刀曾经说过,战争会让汽车工业飞速发展。
乔瓦尼的儿子埃多阿尔多·阿涅利,带领阿涅利家族入主尤文图斯。这是1923年的事。他也成为了[_a***_]***。
到了第三代贾尼·阿涅利开始,他和弟弟翁贝托阿涅利,带领家族把业务拓宽到了汽车,航空,电讯,保险,金融,报章杂志等各大领域。
到了第四代,阿涅利家族就像被诅咒了一样,爱德华多·阿涅利是贾尼·阿涅利的儿子,本来被家族寄以厚望。但他性格孤僻敏感,感情脆弱,没有丝毫雄心壮志。他离群索居,住在远离市区的一座山丘上,终日沉迷于宗教和哲学。我感觉应该和明朝的嘉靖皇帝差不多,想修道成仙。最后据说是***驾车产生幻觉,从高架桥坠毁身亡,46岁。
阿尔贝托·阿涅利是翁贝托·阿涅利的儿子。他极富管理天分,已经逐渐在菲亚特集团中崭露头角,是家族选定的也是最合适的继承人。但他却在33岁的时候,死于不明癌症。这是阿涅利家族的极大损失。
第五代传人则是贾尼-阿涅利的外孙约翰·埃尔坎和弟弟拉波·埃尔坎。其中拉波·埃尔坎更有名气,据说贾尼·阿涅利,特别喜欢这个外孙,因为和贾尼一样喜欢美女和跑车。他妈妈是贾尼唯一的一个女儿,一开始嫁给了一个作家,后来又嫁给了一个贵族。
但是,05年10月爆出一个大丑闻,这哥们***过量昏迷,而且是在一个贫民区的一个变性***的家里。昏迷了三天才缓过来。最后被送到美国戒毒。大家想想,04年的时候,马儿乔内刚到菲亚特集团,05年上半年刚要到通用的19.9亿美金分手费。我估计这哥们可能是因为钱到账了,开心过头了。但是,据说这哥们后来又是***又是***,是因为家族不同意他和当时意大利十大美女之一的玛蒂娜·斯特拉谈对象。
你以为阿涅利家族是靠卖汽车创收吗?
阿涅利家族直接拥有意大利圣保罗动产银行,这个银行的资产至少在2660亿欧元上下。一年盈利差不多35亿欧元。直接控股高纬物业,全球最顶级的物业公司。除此之外还参股了,意大利联合银行,联合信贷银行集团,罗马银行,劳动银行。还控股了世界四大保险公司之一的忠利保险。还有德意志银行,安联保险也有他的股份。
这还没完,阿涅利家族旗下还有晚邮报和米兰体育报(已售)。晚邮报是意大利最大的报纸。另外,科马汽车飞机生产线,也是他家的。这是为飞机和汽车等众多行业提供工业自动化系统和全面维护服务。全球每3辆车当中就有一辆是来自于科马生产线。全球最大的汽车发动机缸体制造商泰克西也是他们家的。
FCA集团布局中国
如今菲亚特在中国市场已经没有什么存在感了,FCA集团在中国市场上的核心品牌是Jeep、阿尔法罗密欧和玛莎拉蒂。而FCA新任的CEO麦明恺是原来Jeep品牌的CEO,我们可以推测FCA集团今后的重心会偏向在Jeep的身上,Jeep今后在中国应该会有更多动作。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houxinoffice.com/post/8240.html发布于 2024-11-19